在性理疗病的过程中,治疗师鼓励求助者找到自我的天性。这个自我的天性不是禀性和习性。一般人脑海中“自我”的概念是由禀性或习性展现出来的,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就像《金刚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找到自我的天性,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最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即五伦关系中修炼自己,消除掉禀性、习性的“私”,回归到“大公无我”的天性中去。
王凤仪先生讲过:“拿天性为主的和世人都能合性,因为天性是大公无我的,是人人共有的。天性用事是不作难的,无论是为己为人若作难的,还都是禀性用事。”
要在五伦关系当中,找回“我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我”。具体地说就是,我在父母面前,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儿女;在子女面前,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或母亲;在配偶面前,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丈夫或妻子;在朋友面前,如何去尽一个朋友的本分;在兄弟姐妹当中,如何去尽好一个哥哥、弟弟、姐姐或妹妹的分内义务。
性理疗病所鼓励求助者找回的自我,是融化在五伦关系当中的一系列自我。如果把五伦关系这个概念大而化之,即所谓将家庭五伦再放大再延长,便扩充成为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全部社会关系了。就像传统儒家思想当中所说的“先有父子,后有君臣”。
实际上,一个人在社会当中所面临的上级领导或管理者,就是五伦关系当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其他关系依此类推,例如:子女关系可扩展为社会关系中的下属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可扩展为社会关系中的朋友、同事关系等等。所以,一个人的五伦关系再大而化之,就是其全部的社会关系。将这庞大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化繁为简地总结为“五伦关系”,用以找回自我的天性,才是对求助者真正有益的归因。这个归因就是将五伦关系当中的矛盾和问题,全部归因到可控的自我自心上来,再通过自己消除禀性、习性来做调整,以此在整体生命的大运动大循环中回归到正常。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生命概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整体生命观包含了生物学的生命概念所不能涵盖的诸多深邃而广阔的内容。
《道德经》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认为,在这个宇宙当中,有四样东西是无限广大的。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天和地的概念,并不只是专指自然现象的那个天体和土地。天,指覆盖一切;地,指承载一切。而所谓的道,是儒、道两家通用的一个符号名词,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自然界的规律。道,指通行一切。那么与这三者有并列关系的,同样可以大到无限的就是人。天覆盖一切,地承载一切,道通行一切,人是可以无限作为一切的。老子阐释这段文字的目的就是告诉后世的学人:作为一个人,如果他的思想认识,作了这个无限的扩大,能够与天、地、道融为一体,而这个无限的扩大,具体来说就是把所谓自私的那一面全部去除,把自己的心胸扩大到像天、地、道一样大的程度,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在宇宙当中,与天、地、道并列。这个精神就是儒家经典《中庸》中所说的“与天地参”,即人可以参与到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中来。我们还可以引用《道德经》里的另一句话来阐释整体生命观:“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文字也是老子鼓励后世的学人放弃狭隘的自私,效法天地,扩充自己的格局,来实现真正的自身成就,实现终极的生命完满。此处,老子用了“身”这个字来表示个体的私欲,王凤仪先生在四大界的理论中也用了“身”这个字(身界)。凤仪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贯通一致的。凤仪先生也鼓励后世的学人放弃自私,放弃身界的一切私欲,融入到天地无限广大的精神中来,最终成就自己。
用凤仪思想的概念来说,成功案例中的求助者都完成了一个升界的过程,从身界、心界,升到了意界,甚至是升到了志界。这个所谓的升界,就是一个人的心胸(即他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扩大到了相应的程度。这种“升界”和所谓“扩大”实际上和佛学所讲的“解脱”是一个意思。如果用一个儒、释、道、医和凤仪思想通用的概念来说,这些成功案例当中的求助者,都完成了不同程度的“天人合一”的提升,亦即完成了对整体生命观某种程度的认知及实践。那么这些求助者所面临的包括疾病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就因求助者自心自身的改变而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解决问题所依靠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是求助者自心转变的力量,更准确地说是佛家所讲的“自他不二”的力量,是求助者自己体悟了老子讲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自己融入于无限的覆盖、无限的承载和无限的通行当中,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天地宇宙自然的力量;亦即求助者自己体悟到了王凤仪先生所讲的“为人要去掉习性,化除禀性,圆满天性”。即使求助者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明了其中的理论,只要他按照这个原则,脚踏实地的去做,往往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谓功到自然成。如此,求助者相应的问题也随着习性、禀性的化除以及天性的圆满,自然而然地化为无形而得以解决了。
*天性:人天生而来的本性,纯善无恶。
*禀性:由人赋予,纯恶无善的。
*习性:后天习得,可善可恶。
*自我:融化在五伦关系当中的一系列自我角色。
整体生命观(上)|性理疗病理论和机制探讨(二)人性层面的提升|王凤仪思想“四大界”理论王凤仪讲的四大界与冯友兰讲的人生境界之异曲同工之妙(上)“四大界”理论与儒家“礼”文化▼请登陆‘喜马拉雅’电台收听更多音频节目
「一说行」
一说行
喜马拉雅:一说行
我们研究《周易》掌握命运
我们讲解中医调养身心
我们贯通儒家思想建功立业
我们修炼道德提高人生境界
我们参悟禅宗实践智慧般若
我们观照世事在生活中进步!
|收听一说不亦乐乎|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更多精彩节目。
醫武儒道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