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左右,我接到了来自父亲的电话。
他说:你赶紧来见爷爷最后一面吧,已经随时可能去了。
因为一次摔跤,医院,可同时还查出了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在全身范围内转移。
爷爷有5个子女,经过所有亲人的一致协商,大家选择了放弃治疗。
我请了假,回去看见了爷爷。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消瘦的爷爷,他躺在躺椅上,脸上没有一丝血色,两颊凹陷,仿若骷髅。
看到我,他挣扎着双唇说:偶皮(我的土话小名)回来啦!
他说的时候声音很是微弱,除了目光闪动外,全身再没有其他的动静。
说了一声爷爷好后,我便转过头,不敢再看。
姑姑和我说:你爷爷现在很受苦了,稀饭都喝不下去,呼吸都会痛。
难怪他那么瘦,也不怎么动。
我看到其他人也回来了,堂姐堂弟,叔叔婶婶,大家都来陪爷爷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明明爷爷人还在,所有人包括我却已经在心里说了再见。
一个月过后,再度回来,我参加了爷爷的葬礼。
现在回想,放弃治疗对于我们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反而庆幸能在最后的时光里大家都陪了爷爷一段时间。
因为治疗对于爷爷来说已经没有了意义,倒不如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但是这个情况对于大多数人却依旧是艰难的抉择:当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是不是应该放弃治疗?
怎么考虑老人的生存质量?怎么处理亲人好友的留恋?还有可能涉及到庞大医疗费用?
1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蒙田写道:死于老年是少见、异常、奇异的死法,远不如其他死法来得自然——这是最不可能的、最极端的一种死法。
但是在医术发达,人均寿命较长的现代,关于衰老和死亡,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豆瓣评分9.0,这本《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也许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旗舰店¥27.3购买01衰老的真相
要想真正地做到为老人考虑,我们就要先明白他们的处境——衰老是什么?
也许一个中年人通过多年的打拼,会觉得自己似乎无所不能。他创建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事业,照顾好了自己美满的家庭,人生正处于他的高光时刻,一切尽在掌握。
但老了,一切就都变了,衰老是一个人全方面溃败的过程,首先失去的就是对身体的掌控。衰老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
30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就会稳步下降,这意味着我们的运动能力开始下降,人变得跑不久跑不快,一口气上五楼绝对会很吃力;
40岁开始,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我们的身体开始变得干瘪,到80岁左右,25%到50%的肌肉就不见了;
50岁开始,骨头以每年约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风湿骨病开始容易找上门,也再不能承担一次摔跤的伤害。
还有很重要的,我们的大脑也会萎缩。30岁的时候,大脑处于它的*金时期,刚好塞满我们的颅骨。而到70的时候,因为大脑灰质的丢失,头颅里大概会有2.5厘米左右的空袭,所以遭遇打击更容易导致颅内出血。更为关键的是掌管判断力的额叶和掌管记忆力的海马体也会萎缩,到了85岁,40%的人都会得上老年痴呆症。
通过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我们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但延缓不是阻止,该来的总会来,就像天黑一样,哪怕*昏再美再漫长,世界总会堕入无边的黑暗。
书中有一个例子,因为衰老,名为贝拉的老奶奶日益衰弱,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彻底丧失了视力,变得完全看不见,听力和记忆力也变差。
后来因为一次感冒导致耳朵积液,接着耳鼓膜破裂致,贝拉失去了本就不健全的听力。
因为无法和爱人进行沟通,承担照顾责任的丈夫菲利克斯崩溃了。所幸后来通过治疗,贝拉恢复了右耳的听力恢复。
经历一系列变故的菲利克斯心有余悸,他感慨: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这就是衰老,一个人慢慢失去对身体的掌控,失去感觉,无法思考,失去一个人生活的能力。而衰老的第二个故事是——生活和精神上的孤独。
老人基本没有工作,而没有工作就会感到自己不被需要,这是一种价值感的缺失,除此之外,还有孤独感的侵袭。
在《奇遇人生》中有一期,毛不易去探访老人院,一个老人讲述了自己的凋零感。她说女儿把自己安置在这里之后,大概两三天来探望一次,她就可以安心地和同事吃饭,出国游玩,追求自己的人生。而她只能和这里其他的老人一样,逐渐凋零。
这是衰老的另一个残酷真相,老人的精神需求是被忽略的,子女所谓的孝道经常简化成生活上的照顾。好像老人只要吃好喝好就够了,只剩下基础的生理需求。
衰老就是这样,失去健康,失去工作,失去乐趣,以及更不堪的——失去了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这份权利被让渡给了子女,通俗上来讲,就是病床前,由子女来接受老人是否要继续治疗,延续生命。
02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身为子女,该如何决定父母的生死?
这是一个庞大的抉择系统,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虑,如个人的情感因素、老人的生存质量因素、道德的风险因素,以及财务因素等等。
我不想失去爸爸、爷爷这样太痛苦了、这笔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面对生死,有太多的声音干扰我们做出决定。尽量摒弃其他因素,让我们先考虑到老人自身的感受。
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延长生命,获得未来的时间。如果医疗为老人争取的时间不够,或是最后的时光太痛苦,那么倒不如放弃治疗,给老人一个更为舒适的晚年。
BBC有一部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记录了英国人西蒙因为绝症,而选择去瑞士进行安乐死的故事。
西蒙得的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一般只有半年到2年的生存时间,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会逐渐失去说话的能力,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相当于一场极速地老去。
西蒙说: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死去不是我想要的。
他还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辆废旧的汽车,他形容自己已经不值得去修补了,所以他宁愿选择进行安乐死。
妻子对他的行为极度不理解,她说:病症并没有阻止你活下去,你还可以吃饭,你四肢还可以动,你能看,你能听,但你并没有想过这些,你只是说我正在预约个时间去安乐死。
西蒙解释说自己不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不想被病症折磨而死。
最终,西蒙如愿进行了安乐死。
对西蒙来说,折磨比死亡更可怕,失去尊严地活两年,不如不活着。这个生不如死的道理对绝大部分人,尤其是老人是适用的。
因为人老之后,很容易看到生命的局限,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看淡生死,所以比起死亡,在病床上赖活着可能更可怕。
而且人对于一件事情的体验是有局限的,有一个理论叫做峰终定律,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对于人生也是如此,假如人有灵*,也只会记得他这一辈子最荣耀的时刻和最后离开的时刻。所以,与其让老人在病床上痛苦,倒不如握着他的手,好好说再见。
03最好的告别
要如何说再见?
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里,安乐死的前一天晚上,西蒙举行了告别晚宴,亲人、朋友、大学同学都有来参加。而在人生的最后一天,西蒙在自己的妻子、妹妹和3个朋友的陪同下去了瑞士。
安乐死按钮按下前,一段西蒙留给妻子的录音响起:
HiDebbie,我是Simon。我真的非常地爱你。可是我一直觉得我自己配不上拥有你,Hannah和Zoe(他的两个女儿)。我脾气不好,但是你们还是那么照顾我。但是Debbie我真的好爱你。我们的这场婚姻让我无比的快乐。我好庆幸自己能遇见你。
看着我生命这么衰败下去,虽然这是我的不幸。但是所幸的是我能在过去10个月里跟你一起回忆我们的过去,跟你说我所有想要对你说的话。我庆幸我是这么一种死法,能跟你说出这一切,而不是在一场车祸中瞬间离去...所有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你是一个超棒的妻子..我知道你很爱我,我也很爱你.....时不可待...我爱你Debbie...再见了....
这是属于西蒙的最好的告别——他和关心自己的人以及自己所关心的人都好好说了再见,并携带着还算健康的身体,舒适体面地离开了人世。
离别要达到这个效果,子女有两件事可以做:一、开展关于生死的艰难对话;二、临终关怀服务。
为了避免生死,我们尽量不谈论生死。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了解老人关于生死的态度,才能在选择到来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关于生死的对话注定艰难,但必须进行。
《最好的告别》的作者和自己的父亲就进行了最后的对话。父亲明确表示:不希望用呼吸机,不想受罪;他希望待在家里,和他爱的人在一起。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作者让父亲尽情享受着他在人世最后的快乐。他会享受美食,薄煎饼、米饭、咖啡、咖喱四季豆都还能刺激他的味蕾;他和孙子孙女们在电话中交谈,翻看过去的照片。
到了最后几个小时,作者依照父亲的指示,给父亲注射镇痛的吗啡,让父亲在安详中离开他眷恋的家人。
和开展生死的对话一样,选择临终关怀服务同样艰难,这就像一声提早说的再见,好像是我们默默地做下了关于生死的判决一样。
但是真心为了老人好,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情绪,摒弃这种道德上的耻感。这不是关于我们的故事,这是关于老人的故事。
在一项对于末期癌症和末期充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研究中显示,坚持治疗和临终关怀能为病人争取的时间几乎没有差异。甚至,对于某些病人,反而是选择临终关怀,可以存活更久。胰腺癌患者平均多活3周,肺癌患者6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则是3个月。
结论好像颇有些禅意:放下对于生死的执念,反而能活得更久。
当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是不是应该放弃治疗?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疗问题,也不是关于生死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幸福的问题。
人生有它的局限,生命的最后阶段本就不体面。如何在最后的时光里和老人做好最后的告别,才是我们应该思虑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