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中医学无此病名,多类似“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等病范畴,多因肾气、气阳亏虚,或阳虚水饮不化,致水饮停心射肺;阴虚则心失所养,且往往由各种疾病(特别是心脏病)所引起。
症见心悸怔忡、气喘、咳血、水肿,或见发绀、肝大。心力衰竭有左右之分。左心衰竭多见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多呈阵发性),有胸闷、气急、咳喘、哮鸣,甚则气喘、张口抬肩;右心衰竭则见下肢浮肿,或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尿少、夜尿等。根据中医辨证,一般分为心肾气虚、阳虚、气阳两虚、心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
方一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
:生*芪30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丹参30克、川芎15克
:水煎服
:医院魏执真经验方,为治心衰基础方,若兼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水肿时用桑白皮、葶苈子各30克;若肝大者加香附10克、红花10克。近年来用此方加减用治心衰均取得良效。曾治菜某,58岁男患者,诊断属“肺心病,冠心病,全心功能不全”,因喘促、水肿住院,以西医系统心衰治疗,效果不佳,用本方加减治疗,3剂病大减,20天后生活可自理。
方二温阳化瘀汤
:充血性心力衰竭,证见心悸心慌,呼吸困难,水肿,以下肢为甚,胸闷憋气,气短难续,面色晦滞,口唇发绀,小便短少,舌质紫暗,脉细结代。
:附子6-9克,红参3-6克,桂枝6克,茯苓10-30克,白术10-15克,丹参15-20克,赤芍9-15克,*芪15-30克,葶苈子9-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喘促汗出,心阳欲脱者重用参、芪、附子等药;水肿、紫绀、胸闷、尿少者,红参、*芪、白术用最小量,茯苓、葶苈子、丹参、赤芍、桂枝用最大剂量。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1剂。
:本方治疗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肺原性心脏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4例。治疗结果,基本纠正2例(水肿,呼吸困难,肺部罗音,心悸、气短等心衰消失),占67%;显效10例(心衰症接近消失,或大部分消失,肝脏明显缩小,心功能改善II级),占33.3%;有效13例(心衰部分消失或大部分心功能改善I级或不足I级者),占43.3%;无效5例(服药十剂后,心衰无改善或反有加重,改用其它方法治疗者),占16.7%。总有效率为83.3%。[梁钦,温阳化淤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疗效观察、北京中医杂志;(5):24]
方三葶苈生脉五苓散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葶苈子5~10g、茯苓、*参各15~30g,麦冬、白术各12g,五味子10g,泽泻、车前子各30g,猪苓10g
:气虚自汗加*芪30g;阳虚加川附子10g、桂枝10g;水肿较重加郁李仁30g;大腹肿胀加石菖蒲15~30g;阴虚兼水肿去白术加女贞子15~30g;下焦湿热加苦参12g;有淤血加丹参15~30g,红花、桃仁各10g,赤芍15g;血虚加当归、熟地各15g,阿胶10g;一般感染加连翘15g,金银花、板蓝根、半枝莲各30g,*芩15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在25例观察病例中,服用本方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体征改善,可恢复一般工作12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92%。
:本方用葶苈子降气平喘,利水祛湿;*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强心生脉;白术健脾益气;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强心利尿之功。据临床观察,本方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衰皆有良效,一般3天至一周即见效果,而且可避免洋地*类药物的缺点。[邢月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临床报告.河北中医.;(3)26]
方四强心饮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参24g,*芪、丹参、茯苓皮各30g,麦冬、益母草、万年青根(鲜品)、玉米须各20g,炙甘草10g,泽兰、葶苈子各15g,五加皮7g。
:心衰严重者,将*参改为红参,以加强益气效果;水肿、尿少者加桂枝9g,熟附片10g,车前子(包煎)30g;咳喘甚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各20g,当归15g。
:以上为一日剂量,每剂共煎ml,分三次服。病情转轻可日服2次,原服强心药者,均减量或停药,以强心饮治疗为主。
:用上方治疗18例,结果: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地改善或消失,体征改善,X线胸片心影缩小)5例,占27.8%;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体征改善)11例,占61.1%;无效2例,占11.1%。总有效率为88.9%。
: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病变部位在心,但与肺、肝、脾、肾关系极为密切,其病机乃气虚血淤,水饮停聚。因其气虚为本,血淤水饮停聚为标,治当益气活血,化淤行水。故方中重用*芪、*参、炙甘草益气;益母草、丹参、泽兰活血化淤;葶苈子、五加皮、万年青根、茯苓皮、玉米须利水强心。
据临床观察,用本方治疗,患者服药6天,即明显好转,水肿消失。10天后,间断服药,可巩固疗效。[王如侠.“强心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8例的临床疗效、江苏中医、;(3):1]
方五
:充血性心力衰竭,症见心悸怔忡,气短喘促,咳喘不能平卧,咳痰稀白、泡沫状,常夹血丝,胸胁、腹部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暗红、苔*白,脉数或促。
:葶苈子(包煎)、桑白皮、车前子(包)、*芪、太子参、丹参各30克,泽泻、麦冬各15克,五味子、当归各10克。
:每剂浓煎成毫升。病情重时,每日可服2剂,分4次服用;病情较轻后,改为每日1剂,分2次服。心力衰竭缓解后,仍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本方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肌病等致心力衰竭患者,每收良效。其病机系心气虚衰、血脉瘀阻、血不运水、水饮停聚,肺气为之壅塞、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气不统血、血瘀水聚,凌心射肺、犯胃侮脾。治当益气养心以固其本,泻肺行水以治其标,使肺能肃降,心脉通畅,水行肿消,气降喘平[见:中医杂志.(11)]。
方六强心合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
:*芪、*参(或红参)、连皮苓各30g,麦冬10~12g,玉竹10~15g,附子6~10g,丹参20~30g,泽兰、泽泻、车前子(包煎)各20g,葶苈子10~20g。
:痰多加苏子、百部;痰热壅盛加桑白皮、*芩、金荞麦;喘咳汗出加煅龙牡、浮小麦;食欲不振加陈皮、谷麦芽;便溏加炮姜炭、山楂、六神曲。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早晚服。轻度者以中药为主,明显心衰先以西药洋地*等控制病情,若出现洋地*中*,改中药为主治疗。合并感染者先控制感染,服中药时停减地戈辛。
:以上方为主治疗的例患者中,(1)症状方面:心慌胸闷气短完全消失5例,明显好转84例,好转32例;(2)体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失和改善;(3)综合疗效判定:临床治愈4例,显著好转78例,好转38例,无变化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为95.24%,死亡率为3.94%。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应标本兼顾,法当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本方用*芪、*参、连皮茯苓既强心健脾兼补肺气,又可行水消肿;附子温补心肾,通行十二经脉;配以麦冬、玉竹,则阴阳双补,取阴中求阳之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附子、玉竹、麦冬均有强心、改善心肌代谢的作用。丹参、泽兰、泽泻活血利水;葶苈、车前子泻肺利水,化痰平喘,通利水道。且葶苈子亦有强心及减慢心率的作用。诸药相配,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成启予,等,中医药治疗慢性风心病心衰例临床体会、江苏中医;(3):6]
方七
:充血性心力衰竭,症见面目肢体浮肿,腰以下肿甚,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倦,舌体胖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数无力。
:淡附子(先煎)9~18克,白术、白芍、桃仁、琥珀各9克,茯苓15~30克,生姜8~15克,红花6~9克。
:每日1剂,水煎服。5~7日为1个疗程,有效者休息1日后再服用1~2个疗程。因感染严重,风湿活动期,水肿甚者,酌用西药治疗。若水肿甚者,去白芍,加胃苓汤;喘甚而兼气阴两虚者,加生脉散;恶心呕吐者,减附子量,加重生姜量;咳甚而不兼阴虚者,加半夏、干姜、五味子;咯血者,加白茅根、阿胶。
:本方应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再加桃仁、红花、琥珀活血化瘀。据报道,曾治疗15例,基本纠正1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3例。其中单纯右侧心力衰竭的疗效较全心衰竭为好。对改善心功能,减慢心率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见:中医杂志,(3)]。
方八
:心力衰竭,症见形寒肢冷,喘咳倚息,汗出额冷,面色发绀,动则气息欲绝,语言低微无力,难以接续,痰黏不易咳出,腹胀,双下肢浮肿,小便色清量少,舌体胖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按之不实。
:*芪60克,红参(另煎)、炒白芍、炒白术、熟黑附片(先煎)、生姜各10克,茯苓12克,桂枝9克,炙甘草4.5克,生龙骨(先煎)15克,生牡蛎(先煎)30克。
:每日1剂,水煎,4小时服1次。
:本方峻补大气以振心肺,温胸阳而散阴霾。故大剂人参、*芪峻补大气,助以桂附之温阳化饮,大气振兴则心肺脾肾之阳气随之而起,水饮之邪温散平伏[见:江西中医药,(4)]。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偏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早搏验方四则冠心病的经典效验单方骨质增生_骨刺经典验方及中药外敷方心律失常经验良方高脂血症的效验良方效验精方,简便效廉,对症择方,屡试屡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