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心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报报道千方百计医院提 [复制链接]

1#

千方百计对患者好,千方百计对员工好。

医院矢志不渝的信念。7月30日,医院“千方百计对患者好”,医疗服务品质提升作相关报道。全文如下:

医院有一个“千方百计对患者好”的服务理念,“究竟怎么个好法?”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大兴新区的这家员工众医院,寻找答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医院*委书记、董事长李振斌快人快语:“医院要对患者好,关键还得能治病、能救命,要有一支技术一流、社会知名、德艺双馨、患者认可的专家队伍。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栽好‘梧桐树’,‘金凤凰’终于飞来了。”

在门诊大厅,记者被一面《从*大到大兴——*旅年华别样红》的专家栏吸引,50余名身着*装的医学专家照片,让人感觉似乎来到了*营。李振斌介绍到,这仅仅是众多高层次人才的一部分。

年,医院请原医院副院长贺建*任法人,医院发展重任。一年来,医院从*队医疗机构引进70余名专家学者,医院引进50余名专家学者,引进20余名护士长,引进10余名管理骨干,目前,仍以每月10名左右的速度在引进。17名博士,52名硕士,96名高职专家和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医师,医院靓丽的人才方阵。

“一定要让引进的专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金子样的信任和干事业的平台。”贺建*院长这样说,医院也是这么做的。职级高定一档,不设效益指标,申请照单全办。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医院诚心诚意“引”,充分信任“留”,扬长避短“用”,不仅留人,更是留心,真正实现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医院的刘雁平博士,感触非常深。她医院工作,正好赶上职称评审,因*队手续还在办理当中,无法报名参评。医院专门呈文省人才办,申请特事特办,最终她顺利通过正高职称评审。

“去年年底,医院派专人到上海,冒着暴雪,开车帮我搬家回西安。给我安置的新家,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应有尽有。”医院的博士后项红*主任讲到,这种家一样的温暖,深深地打动了自己。他婉拒上海、医院的盛情邀请,医院,在肝胆外科开创一片新天地。

神经外科张冬子主任,是从医院辞职来院的,他也是西安市第二届“十大杰出好青年”。医院为自己“量身定制”干事创业的平台,非常感激。

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提升服务品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年至今,医院各项指标同比增长超过50%,开展新业务、新技术90多项,医院发展史上多个第一、唯一。很多以前不能做的手术能做了,以前看不了的病能看了,医院誉为“医院”。

将“微创无痛大康复”进行到底

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艺,是医疗机构提升服务品质的核心要素。医院,听到最多的就是微创、无痛、大康复。跟着医务部主任柴春雨博士,经过“刨根问底”式的采访,记者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宫腔镜、腹腔镜、胸腔镜、椎间孔镜、关节镜、胃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喉镜、鼻咽镜等,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据了解,医院目前有28条腔内镜,而且还不够用。妇科主任王斌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陕西省第一家开展4K医院。参与创建全*第一个介入放射学科的郭卫平教授,医院第二介入手术室感受一下“高大上”的设计理念。

消化外科主任施海博士多次提到“将极致微创进行到底”。在病房,记者见到一位87岁的老奶奶,确诊为进展期直肠癌,老人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中重度营养不良,体重仅38公斤。施海用腹腔镜技术,微创切除肿瘤,手术用了1小时,出血不到50毫升。术后老人接着进行康复治疗,第一天就可以下床活动,第二天就通气排便。老奶奶说感觉就像做梦,不敢相信自己经历了这么大的手术。目前,科室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3~5天,胃癌患者平均住院日5~7天,直肠肿瘤切除和极限保肛的高龄患者,3天就出院。

无痛中心主任郭庆艳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打造“医院”。所谓无痛,一是减少或消除因疼痛而引发的痛苦和不适,二是消除因心理因素而引发的恐惧和焦虑。医院应用精准、舒适和无痛技术,开展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支气管镜、无痛拔牙等各种项目,业务量同比增长48%,患者就医感受非常好。

医院建成了康复治疗平台,把现代康复理念和技术融合到治疗全过程,实现了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一体化”发展。90岁的李爷爷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快速康复治疗,第二天就下床活动,减少了卧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目前,神经、骨伤、心血管和老年病康复,已经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72%。

细微处见真情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方百计对患者好,一是体现在细节上,二是强调多环节、各要素。

“生命有始有终,奶奶无病无痛,三冬暖,春不寒,一路有谁伴?”这是心内ICU护士小仵美篇中写到的一首诗。年逾九旬的王奶奶去世了,老人生命的最后2个月里,因为死亡恐惧,每晚无法入睡。小仵把老人像孩子一样抱在怀里,哄着入睡。老人走了,小仵却许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医院开展“无陪护”服务以来,一个令人动容的小故事。医院自年3月率先在省内开展了“无陪护”服务,从院前到院后提供全程服务,让老人不孤独,让家属无顾虑。陪护的名患者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一大半,年龄最大的99岁。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将此作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案例,在全市推广。

在儿科病房,财务人员正在进行出院结算。医院针对无陪护患者、老年患者、小儿患者等特定人群,在省内率先开展的“移动式结算”。哪里需要,移动式结算车就推到哪里。去年至今已为位老年人、孕产妇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办理了结算手续。

医院,也有一个厕所“革命”。今年年初,对全院卫生间进行了升级改造,配备了洗手液和抽纸盒,请专业公司定期除蟑、除虫、除臭。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没有一点异味。

影像科专门配备了无磁轮椅和无磁担架,解决了行动不便患者的检查问题。儿科分诊台叫号系统温馨甜美地呼叫“某某小朋友”,老年病科医护人员称呼患者都是“阿姨、叔叔、爷爷、奶奶”,听起来非常亲切。B超产前检查室安装了同步视频,孕妈妈可以直观地看到孕宝宝的情况。口腔科儿牙诊室,孩子们边看动画片边接受治疗。消化内科肠镜检查常规安排在上午11时以后和下午,高春燕副主任介绍,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半夜起来做肠道准备。康复针灸科开设夜间门诊,上班族患者表示,到医院做治疗,不用再请假了。便携式B超、心电图、CRRT、X线机等各种检查下病区,到床旁,核磁共振24小时开机。

在医院,常常可以看到保安推着轮椅,保洁帮着搀扶患者。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的每一名员工,无论在什么岗位,医院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

医院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患者去世后,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对死者庄重地行三鞠躬礼。宣传办主任梁红娟说,这种逝者为大的仪式感,令家属非常动容。

护士们自制各种小发明小创新,比如避光手套、防足下垂垫、暖心被、防护袖、输液固定垫等,患者使用后夸赞实用又暖心。

类似这些处处为患者着想的举措,医院都能随手拈来。最近,医院又在开展征集改善就诊服务“金点子”活动,有不少项目非常有创意,比如为空腹抽血患者提供糖果,为住院患者过生日,在卫生间增设小件物品放置台等。

“角色互换”最有感召力

“若要公道,打个颠倒。与其说教,不如换位思考。”今年3月,医院被陕西医院管理制度医院。为了让医疗服务更深入、更细致,医院又实施了“假如我是患者”的角色体验,引导医护人员一切从患者感受出发。

为了提高护理技能,护士们在自己身上进行“真人模拟”静脉穿刺演练,并承诺一次不成功退回该次治疗费。“一针见血”成功率从96.4%提升到98.7%。

消化内科主任林涛为了体验患者的感觉,自己给自己做胃镜。他讲到,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每次给患者操作都要尽量探查所有细微的地方,改进胃镜操作的动作,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6月初,他克服重重困难,为一名8岁患儿取出胃里的克胃发石,把健康作为儿童节的特殊礼物送给孩子。这是国内首例胃镜取出10岁以下11厘米大小胃内毛发结石病例。

儿科主任王玲对抗生素和激素使用的适应证把关严格,她经常对医生讲,要把每一个患儿看成自家的孩子,使儿科抗生素使用率同比下降了20%。

骨科护理人员以“患者”身份,体验骨折患者牵引后使用大便器、轮椅、拐杖,以及功能锻炼、翻身等常规治疗及护理环节,切身感受患者的困难,自发地完善服务细节,给患者添置了可调节位置的轮椅、翻身用的浴巾、下肢抬高垫、脚圈等。

医院还根据人群特点,采用书面、讲座、视频、音频、实物、在线、体验等“七巧板”健康宣教模式,提高患者健康宣教知晓率。建立90多个小区居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