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料来源:
[1]周俊.陈灏珠关爱每颗跳动的心[J].中国卫生人才,,(01):54-59.
[2]易蓉蓉.“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J].大众科学,,(12):26-27.DOI:10./j.cnki.52-/n..12..
[3]冯翔慧.“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突破创新,让生命的血脉畅通[J].中国科技产业,,(08):58-59.DOI:10./j.cnki.cn11-/n..08..
陈灏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他不仅首次提出了“心肌梗死”这一医学名词,还在50年前就开展了心导管、心腔内心电、心音、选择性染料和氢离子稀释曲线等检查研究,为确诊大量先心病和风心病提供了条件,还成功进行了第一次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
年,19岁的陈灏珠考进了前国立中正学院开始学习临床医学。但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陈灏珠的求学之路并不普通,他被迫跟随学校一起在江西、云南、福建等多地流亡辗转。这一路上他看到了一个饱受摧残的中国和千千万万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人民,北宋诗人范仲淹的一句话在他的心中越烙越深——“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良相可救世,良医可救人也。”
从这以后,陈灏珠便立下了学医报国的志向,即便在日军封锁、没有电力供应的情况下,他也坚持点着一盏樟油灯,借着那微弱的光线温书到深夜。正是这种勤学苦读的精神赋予了陈灏珠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稳固的根基。
年,随着战争的结束,陈灏珠也完成了学业医院(即复旦大学医学院)工作。初二那年,陈灏珠的母亲因高血压突然去世,因此在决定自己今后的钻研方向时,陈灏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血管病学科。
那时我国的冠心病患者尚在少数,因此中国医学界对冠心病的也相对有限。然而年,陈灏珠如一颗闪耀的彗星划过医学界的天空,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心肌梗死”这一病名,并被沿用至今。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通常由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所引起,这些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脂质斑块,进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
当冠状动脉的血流受到阻碍,心肌组织因缺乏必要的氧气和养分而发生缺血,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呼吸短促等典型症状。如果冠状动脉被完全堵塞,或其狭窄程度严重到血液无法流通,心肌细胞会因为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这种情况被称为心肌梗死。
年,一位来华访问的美国学者突发心肌梗死,在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陈灏珠临危受命,立即展开了对这位患者的抢救。心肌梗死,一分一秒都是黄金时间,经过陈灏珠两周的精心治疗和监护,这位患者竟然奇迹般地康复并得以出院回国。回到美国后,这位学者立即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连连称赞中国心脏病学家的优秀医疗技术,这件事也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宣传窗口。
但陈灏珠并没有被名声裹挟,而是继续默默钻研着中国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经过统计分析后陈灏珠发现,当时中国人的血脂水平普遍较低,比西方人要健康得多,这正是当时中国冠心病患者较少的原因之一,但随着大家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高血脂和冠心病已然逐渐成为了威胁中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尽管现在冠脉造影介入手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陈灏珠在临床上仍然见过非常多做完介入手术却再次复发的心梗患者,而心肌梗死每复发一次,患者的死亡率就会上升一倍,因此,陈灏珠认识到,冠心病的预防非常重要,这不仅仅要靠医生、药物、手术的努力,更要靠患者本人的坚持。
陈灏珠认为,预防冠心病应该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日常生活,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试验和临床运用,陈灏珠终于找到了防治冠心病最好的办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面带笑意道:“很多患者在患上冠心病后,都只知道要注意饮食、不碰烟酒、坚持运动,却独独忽略了一个小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带入了绝境,回去之后只要听我的话,保证你的血管健康无虞......”
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